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

【新聞記者 The Journalist】真相大白來臨時

新聞記者01.jpg

  小蝦米到底能不能對抗大鯨魚呢?是人民「大」?還是政治人物控制的國家機器「大」呢?在政治亂象及假新聞充斥的時代,我們相信的難道就是「真相」嗎?

  《新聞記者》改編自東京新聞記者望月衣塑子同名暢銷小說,並非單純的虛構故事,挑戰日本現有議題,大膽融入多起近年在日本引發熱議的政治事件,將各起隱晦、禁忌的醜聞搬上大銀幕。望月衣塑子也以社會部記者之姿,與「前文部科學省事務次官」前川喜平、「原紐約時報東京分局長」馬丁法克勒、「新聞勞聯委員長」南彰,在片中的談論節目裡針對人民的媒體識讀、新聞界與政界的權力問題等面向,進行激辯,引領觀眾進入更深層的議題討論。

  電影始於一個強暴案,受害女主角出面控訴,只因加害者是位高高在上的官員,警調單位對加害者卻無任何作為,當所有人義憤填膺時,卻流傳出這位女主角與在野黨關係密切的訊息,似乎暗示這是特別設計的陰謀。普羅大眾相信了嗎?記者諸公們又會如何處理如此的新聞呢?「這種事,竟然會由報社報導,不覺得奇怪嗎?應該是由內閣情報室放出來的消息吧?!」吉岡(沈恩敬飾)正為這則訊息憤恨難平之際,收到了一份有著綿羊圖樣、蓋著「機密」字樣政府內部資料的暱名傳真。

  那麼吉岡是誰呢?她是服務於東都報社日韓混血的女記者,從小生長在美國的她,直至母親逝世才隨父親搬回日本生活,對於同是記者父親的自殺,抱持著質疑的態度,堅信父親是因為追查案件而「被自殺」的。因此當她收到那份傳真時,憑著記者靈敏的嗅覺,嗅出了「大事件」的氛圍。

  電影來到了另一個場景,大家都坐在電腦前,執行著上級長官下達的在網路或媒體散布某些「訊息」的命令,而這些訊息是真、是假,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,當衫原(松坂桃李飾)面露疑惑、大膽質疑長官時,長官竟訓斥他:「所謂『真相』, 是由公眾決定,公眾相信就是『真相』。」聽到這句話,實在讓人好沮喪,根本無法反駁。

   衫原是從外務省剛調至內閣情報室的官員,對於用國家機器製造「新聞」這件事,不能嗤之以鼻,但內心總是不安,只能以長官所說的「這是為了國家」來麻痺自己。但他又是如何與那位憤世嫉俗的女記者接上線的呢?

  說到這裡,還相信我們每天看到的新聞嗎?還相信網路上到處流竄的資訊嗎?雖然「凡走過必留下「痕跡」,但那「痕跡」的製造者,是惡意?是善意?有時還真讓人摸不著頭緒,不能自求多福,只盼自己多長點智慧。那麼吉岡與衫原又如何找真相?如何捍衛人民的利益與言論自由的?

  讓衫原下定決心違逆長官的導火線,是他所尊重的神崎前輩的自殺,雖然在與前輩最後的餐敍中,隱約中感受到了前輩的無奈,但他不知那是無力、是不能的無奈,巨大的無奈與內咎促使他走向了死亡之路。「你告訴我,神崎先生為什麼一定要死?」從長官的口中當然得不到答案。正因為神崎這個人,吉岡與衫原兩人的命運終於搭上了線。

  當吉岡一層一層剝開那分傳真中暗藏的秘密時,當衫原一步一步走進神崎死亡的秘淵時,當兩人都身處危境時,是否曾萌生退縮的念頭呢? 在挖掘真相的過程,縱使處處碰壁,但信念堅定的他們終於激盪出足以撼動社會的火花,然而他們究竟能否找尋到屬於自己的「真相」呢?

  本片導演藤井道人為了拍攝本片,採訪了許多新聞記者及政府官員,他說:「在採訪他們的過程當中,我深切感受到『無知』這種狀態是多麼可怕,但最恐怖的,是習慣於『無知』狀態的自己。」導演的這句「無知」,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,縱使每天從媒體、網路接收那麼多的資訊,對於自己的「無知」竟沒有任何知覺。我們不能期盼所有報導或提供資訊的人,都是有良心之士,只能鍛鍊自己判斷是非的能力,不以訛傳訛,希望言論自由是無私的自由。

(本篇文章刋登於人間福報11/16家庭電影院

新聞記者02.jpg

新聞記者03.jpg

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

2019金馬觀影筆記(四):【那一夜】、【大權在后:前第一夫人伊美黛】、【裂愛】

那一夜.jpg

【那一夜】

  那一夜,母親成了殺人犯;那一夜,孩子們脫離了家暴的苦海;那一夜,失去了母親,也永遠失去了父親。

  「從現在開始,你們自由了,可以自由自在的去做想做的事……」

  以為這個家庭從此可以過著平安快樂的生活,以為他們心中的恨與怒從此可以連根拔除,以為母親在孩子們的地位是英雄、是神聖不可侵的……唉!世俗的我們,未身歷其境的我們,想法真的太簡單了,人間事、世間情不是只有黑與白而已,那層層又疊疊的「鳥事」磨人,把人的心志磨得爛爛的,小小年紀的孩子們該如何自處呢?他們又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長大的?那麼十五年後的他們,長歪了嗎?

  失去父親,對他們來說並不痛,他只是有血緣關係而已,十五週年的忌日,女兒對著墓碑潑水、大發脾氣,二兒子在墓碑底下的泥板抹上鞋子上的爛泥,唯獨大兒子淡淡的,我想:那個「怒」依然啃蝕著他們。

  十五週年後的那夜,母親如約回家了,最沒情緒反應的大兒子竟用力甩上了門,「她是我們的媽媽啊!」缺席了十五年的媽媽回家了,三名子女會有何反應呢?左右鄰居、本地的居民又如何看待這事呢?她,是殺人犯?是慈母?還是很有氣魄的英雄呢?

  我們總以為事可以過而境遷的,我們總以為時間是最好的療傷藥,我們總以為極至的痛苦過去了,帶來的是無牽無掛的幸福;哪知,前面依然有石頭砸向我們,依然有心魔深藏在心底。

  十五年了,她,就是母親,就是深愛我們的母親;十五年了,我們長大了,那分痛、那分迷茫雖在,但我們仍深愛著母親。媽媽,不要再離開了,真的很愛很愛你。

日本 Japan | 2019 | DCP │ Colour │ 123min

2019 東京影展

大權在后.jpg

【大權在后:前第一夫人伊美黛The Kingmaker】

  當說到三千雙鞋子時,想到的一定是菲律賓前第一夫人伊美黛。對她的印象是美艷、奢華,而後落拓逃到美國,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美國歷經了馬可仕的過世多年後,竟還可回到菲律賓重拾起政治的光環。

  伊美黛,該褒?還是該貶?也許百年、千年後的歷史才會有客觀的評論。但是政治、金錢、權勢是多麼巨大的怪獸,而老百姓又是多麼可卑與可悲啊!

  她,美美的;她,手握一大疊鈔票,一張一張的發給車窗旁的小孩,一把一把撒向群眾,口中卻還叨念著:「以前菲律賓是沒有乞丐的」、「戒嚴時期,生活是多麼美好」……到底該瞠目結舌呢?還是我太不懂菲律賓呢?

  當然,本片並不是只有伊美黛或馬可仕家族的說法,還有更多反對者或小老百姓的心聲,只是這些心聲能不能傳到上位者的耳中,或上位者能不能苦民所苦,倒是令人質疑。

  看罷本片,令人沮喪,所謂的庶民總統,背後竟有龐大的馬可仕家族的支持,所謂打毒,更多的是無辜百姓的擔驚受害,難道菲律賓人不害怕戒嚴再起嗎?

  我並不喜歡菲律賓這個國家,當那年去了菲律賓後,也告訴自己再也不來了。但此時,卻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帶領人民張開大眼、豎起耳朵,讓真正的自由民主遍地開花,而不為虛偽、花俏的政治語言所蒙騙,在追求轉型正義的路途上更能大開大合。

  菲律賓加油,台灣更要加油!

美國USA | 2019 | DCP | Colour | 100min

2019 威尼斯影展/2019 特柳賴德影展

2019 多倫多影展/2019 倫敦影展

裂愛.jpg

【裂愛Beanpole】

  說到傷痛,說到失去,說到愛,你會揪心難以自拔嗎?

  《裂愛》是一部很沈重的電影,色彩灰暗,情感濃郁深沈,說的是1945年俄國列寧格勒戰後的二個女人的故事。戰爭,不管是輸的一方或贏的一方,不管死傷多慘烈,總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。

  伊芽是一個子很高的護士,瑪夏則剛退役回鄉,與伊芽在同間醫院服務。他倆在前線就是很要好的朋友,如今又要好的住在一起,只是伊芽似乎欠瑪夏一個說法,欠了一個永遠也還不了的情與愛。

  當那二女一男在床上,打破了既有的默契與生活的平衡。

  男女是愛,男男也是愛,女女更是愛,是愛戀?是同情?是可憐?談的並不只有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情愛,是夫妻的寬諒,是上司同事間的理解,還有那想要生、害怕死,想要抓住生命活力的無奈。

  害怕會有悲慘事發生,害怕情緒爆發後接續而來的是你我都無法接受的事。但是生命既有終了,更有出路,不期望她、她、他、他都能幸福快樂,只期盼悲傷終能釋放、傷害就此打住,頽圮之處終能建高樓。

俄羅斯Russia | 2019 | DCP | Colour | 137min

2020 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俄羅斯代表

2019 坎城影展一種注目最佳導演、影評人費比西獎

2019 多倫多影展/2019 釜山影展